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專書:王新生,《戰後日本史》

王新生,《戰後日本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題名  戰後日本史 [專著] / 王新生著
出版項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09
頁數  662
叢編項 鳳凰文庫歷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214-09740-8
定價  人民幣58元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已經走過68年的歲月,就中日關係來看,既經歷過「以民促官,積累發展」的無邦交時期,也曾有過「官民並舉,推進合作」的蜜月階段,最近一段時期呈現出「政冷經熱」乃至「政冷經冷」的局面,更因領土問題和歷史問題陷入低谷,其重要背景之一是各自國內的發展變化。本書基於中日兩國歷史文化、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存在差異的立場,全面記述日本從19458月到20133月的歷史,除傳統的政治、經濟、安全、外交領域外,還在社會生活、民眾思潮、時尚流行、學術觀點、文學藝術等方面花費較多筆墨,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看出戰後日本社會文化特徵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北京大學教授王新生新著《戰後日本史》近日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國內首部記述研究二戰以來日本發展歷程的專著。生動描述日本戰後重建、借機發展、社會繁榮、泡沫破滅、經濟衰退、改革重振的波瀾起伏,深入剖析日本政黨角逐和大國滲透的秘笈玄機,全面刻畫日本社會眾生的人情世態。

作者簡介
王新生,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日本歷史與政治、東亞政治史,著有《現代日本政治》、《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當代亞太政治》(合著)等書。所著《日本簡史》2005年出版以來,不斷增訂再版,成為讀者瞭解日本歷史的基本讀物。

言:
客觀地講,儘管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界大大強化了對日本的研究,其成果也不少,但多數中國人仍然不太瞭解日本,甚至存在有意識的誤解。尚會鵬在《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中寫道:「中國和日本既咫尺相鄰又十分遙遠,既相像又不同,既熟悉又陌生,既交往密切又互不信任。」其原因可能如同著名旅日華裔作家陳舜臣在《日本人和中國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中所指出的那樣:「從歷史上來看,日中兩國的相互理解意外的有限,讓人不禁大吃一驚。……如果是我們的文明『摻水』後的東西,還有研究的必要嗎?只有少數的好事之人,用掠過古董店門面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鄰居日本。」其實,這種想法本身也是一個誤解。
與那霸潤的《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在內藤湖南「宋代中世說」的基礎上,將21世紀中國崛起作為日本追趕的目標,即不適應近代工業文明組織結構的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卻在全球化過程獲得迅速發展。按照其觀點,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在宋代形成,經濟和社會徹底自由化,政治秩序卻通過某個唯一勢力支配的體制以及基於理想主義理念的統治行為正統化,這種體制直到今天沒有變化。儘管古代日本具有「中國化」過程的歷史,但漸行漸遠,最終在江戶時代形成了與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截然相反的傳統社會文化,即權威與權力分離(中國是權威與權力一致)、政治與道德分離(中國是政治與道德一體化)、地位的一貫性低下(中國是地位的一貫性上升)、農村模式秩序的靜態化(中國是以市場為基礎的秩序流動化)、人際關係共同體化(中國是人際關係網路化)等五個江戶時代社會特徵,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正因如此,在應付西方工業文明的挑戰時,日本的傳統社會文化和社會組織原理容易組成近代「國民國家」,中國卻在「民族」與「國家」之間徘徊,「國家認同」的課題甚至直到今天尚未完成。儘管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但日本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無需贅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今天已經走過68年的歲月,就中日關係來看,既經歷過「以民促官、積累發展」的無邦交時期,也曾有過「官民並舉、推進合作」的蜜月階段,最近一段時期呈現出「政冷經熱」乃至「政冷經冷」的局面,更因領土問題和歷史問題出現大規模民眾示威遊行的景象,其重要背景之一是各自國內的發展變化。因此,為更全面地瞭解日本從19458月到20133月的歷史,本書基於中日兩國歷史文化、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存在差異的立場,試圖通過較大的篇幅以及更多的視角敘述戰後日本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除傳統的政治、經濟、安全、外交領域外,還在社會生活、民眾思潮、時尚流行、學術觀點、文學藝術等方面花費較多筆墨,例如「戰敗後的社會」、「廢墟上的生活與精神」、佔領時期思想與文化社會運動與校園鬥爭大眾社會形成思想與行動昭和元祿一億中流居民投票與世紀末思想組織化的鬆動等章節,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看出戰後日本社會文化特徵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前言  /001
第一章  佔領與改革  /001
 第一節  佔領與佔領政策  /001
  一、佔領過程  /001
  二、佔領政策  /006
  三、東久邇內閣的措施  /010
  四、戰敗後的社會  /013
 第二節  非軍事化與東京審判  /016
  一、解散軍隊  /016
  二、廢除軍工企業及賠償  /020
  三、逮捕及審判戰犯  /024
 第三節  民主化與修改憲法  /029
  一、民主化措施  /029
  二、政界重組與吉田茂內閣  /035
  三、制定和平憲法  /039
 第四節  工人運動與社會黨政權  /044
  一、廢墟上的生活與精神  /044
  二、工人組織及其運動  /049
  三、社會黨政權  /054
第二章  非對稱的保革勢力  /058
 第一節  冷戰與佔領政策的轉變  /058
  一、佔領政策的轉變  /058
  、道奇路線  /062
  三、企業「合理化」  /067
 第二節  朝鮮戰爭與三藩市媾和  /070
  一、「朝鮮戰爭特需」  /070
  二、通向媾和之路  /075
  三、佔領時期的思想與文化  /081
 第三節  政界再編與重新軍備  /086
  一、政界再次分化組合  /086
  二、吉田政權危機  /091
  三、刺激經濟措施  /096
 第四節  保守與革新勢力集結  /101
  一、社會運動與工人鬥爭  /101
  二、財界壓力下的「鳩山熱」  /106
  三、保革政黨分別統-   /109
第三章  民族主義與和平主義  /114
 第一節  獨自外交的嘗試  /114
  一、修改憲法的動向  /114
  二、日蘇邦交及鄰國關係  /118
  三、岸信介的亞洲外交  /124
 第二節  反對修改安保條約  /129
  一、社會運動  /129
  二、修改條約的準備  /133
  三、反安保鬥爭  /137
 第三節  經濟恢復增長  /142
  一、國際化與政府計畫  /142
  二、產業政策與消費革命  /145
  三、經濟增長及其影響  /151
 第四節  社會、思想、文化  /155
  一、大眾社會的出現  /155
  二、思想與行動  /159
  三、傳媒與文藝  /164
第四章  經濟大國的形成  /170
 第一節  池田勇人政權  /170
  一、「寬容與忍耐」  /170
  二、「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175
  三、社會黨的「結構改造論」  /179
 第二節  高速增長與社會變化  /184
  一、「半導體推銷商」  /184
  二、奧林匹克繁榮  /189
  三、社會的變化  /194
 第三節  佐藤榮作長期政權  /197
  一、對立的國內政治  /197
  二、追趕型現代化的完成  /202
  三、「以線換繩」  /207
 第四節  社會與文化  /212
  一、非均衡發展與革新自治體  /212
  二、社會運動與校園鬥爭  /216
  三、「昭和元祿」  /221
第五章  戰後轉換時期  /227
 第一節  田中角榮政權  /227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  /227
  二、日本列島改造論  /232
  三、能源自主外交  /237
 第二節  執政黨內爭  /241
  一、三木武夫政權  /241
  二、福田赳夫政權  /246
  三、大平正芳政權  /251
 第三節  穩定增長時代  /255
  一、經濟穩定增長  /255
  二、貿易摩擦與綜合安全保障  /260
  三、在野黨聯合政權設想  /265
 第四節  社會與文化  /270
  一、革新自治體衰退  /270
  二、「一億中流」  /275
  三、「日本名列第一」  /279
第六章  政治大國動向  /285
 第一節  日美關係風波  /285
  一、鈴木善幸政權  /285
  二、日美關係風波  /290
  三、中曾根康弘恢復日美關係  /294
 第二節  政治大國化改革  /299
  一、行政財政改革  /299
  二、鄰國的合作與摩擦  /304
  三、貿易摩擦與擴大內需  /308
 第三節  政治資金醜聞  /313
  一、竹下登內閣/313
  二、「利庫路特案件」  /318
  三、80年代的在野黨  /322
 第四節  泡沫經濟  /327
  一、泡沫經濟的形成  /327
  二、大國主義思潮  /333
  三、社會文化  /337
第七章  改革的背景  /342
 第一節  55年體制崩潰  /342
  一、海部俊樹內閣對外政策  /342
  二、政治改革受挫  /347
  三、宮澤喜一內閣  /351
 第二節  政界分化組合  /356
  一、細川護熙政權  /356
  二、政界分化組合  /361
  三、泡沫經濟崩潰  /366
 第三節  社會黨政權  /370
  一、村山富市政權  /370
  二、橋本龍太郎政權的改革  /376
  三、橋本政權的外交政策  /381
 第四節  經濟與社會  /384
  一、經濟進一步衰退  /384
  二、日本式經營的破綻  /390
  三、居民投票與世紀末思想  /394
第八章  改革的年代  /400
 第一節  刺激經濟措施  /400
  一、小淵惠三政權  /400
  二、外交安全政策  /405
  三、森喜朗政權  /409
 第二節  結構改革(上)  /415
  一、小泉純一郎政權  /415
  二、結構改革  /420
  三、外交與安全政策  /424
 第三節  結構改革(下)  /428
  一、「郵政選舉」  /428
  二、在野黨的變化  /433
  三、經濟恢復與企業改革  /438
 第四節  社會與意識  /443
  一、社會結構  /443
  二、民族主義  /447
  三、社會意識  /452
第九章  漂流的日本  /456
 第一節  無力的自民黨政權  /456
  一、短命的內閣  /456
  二、再入困境的經濟與社會  /461
  三、趨於平衡的外交  /466
 第二節  不穩定的民主黨政權  /471
  一、混亂的政局  /471
  二、天災人禍  /476
  三、搖擺的外交  /480
 第三節  社會結構的變化  /486
  一、老齡化少子化趨勢  /486
  二、流動化的選票  /491
  三、組織化的鬆動  /495
 第四節  重新執政的自民黨與安倍晉三  /498
  一、調整中的政官關係  /498
  二、選民期望穩定  /504
  三、「安倍經濟學」及其他  /507

附錄:戰後史大事年表  /5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