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專書:晚清民初的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

張壽安主編,《晚清民初的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書籍簡介:
如何詮釋中國的近代性,是學術界關懷已久的大議題。尤其是20世紀以來,各種地域文化的近代性特質,正積極在各個歷史悠久的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儒教文明等國家中逐漸形塑出各自有別的獨特面貌。此一轉向的深刻意義,絕不只是內涵、形制或進程上的差異,也是地域文明再生與多元文明共存的人類前景。本書關注西方近代科學式知識在中國的建構,並與中國傳統學問相接榫時產生的再造與變革,以及知識生產與消費、出版、閱讀,專業人士、專業社群、新型文化人的出現,還兼顧近代複雜的政治、經濟變化,試圖呈現中西知識交會的複雜情景,並追問傳統中國是否有一知識體系。
 
目錄:
前言
張壽安 從“六經”到“二十一經”──十九世紀經學的知識擴張與典範轉移
黃克武 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民初知識份子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再思考
沙培德 知識傳播與集體認同之載體:歷史、記憶、教科書
潘光哲 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東亞“地理想像”的生產、流通與
    嬗變:回顧與思考
張哲嘉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
邱澎生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孫 江 布魯門巴哈在東亞——“人分五種說”在東亞的傳佈及文本之比較
章 清 晚清中國“閱讀世界”之一瞥——略論晚清士人對“萬國公法”知識的接納
胡明輝 青年戴震:十八世紀中國士人社會的“局外人”與儒學的新動向
    (1740-1750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