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書訊: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

書名:近代中日關係史新論
編者:黃自進、潘光哲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出版地:新北
出版社:稻鄉出版社
頁數:816
ISBN:9789866078828
定價:新台幣700元
叢書別:近代中日關係學叢書--新境與新論1

說明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主體研究計畫「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AS-102-TP-C03)之研究成果。

總序
  近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剪不斷,理還亂,錯綜複雜。特別是兩國俱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風疾濤怒,以西方經驗為初始藍本的「現代性」亦由暴力夾帶而來,雙方應接不暇。西方帝國主義的對外擴張侵略,本即是現代世界史的主調旋律,寰宇大地的對應取向與結果,多樣難盡;中日雙方承受之影響與回應方式,自然是這段歷史裡獨特的一頁。然而,隨著日本意欲努力加入帝國主義的霸權隊伍,中國卻首當其衝,雙方關係,急轉直下,終至全面兵戎相見,各遭其害的悲劇。
  中日戰爭的歷史遺產,有如精神烙印,鑄刻既深,對中國與全球華人而言,更好似一段生靈塗炭、尊嚴掃地的民族悲痛史;以「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角度探討近代中日關係,便成為20世紀後半葉海峽兩岸學術界的主流論述。對於近代中日關係的理解和認識,無論華人或日本世眾,更總難脫逃國族主義之網羅。在此際現實處境裡,中國國力蒸蒸日上,大有逐漸恢復在亞洲的傳統地位之勢,倘若華人還不能走出「被害史」史觀的巢臼,彼此的歷史共識,實在難能營構;期望亞洲鄰邦能以正面的認知,看待因應中國的「和平崛起」,難關重重,自毋庸言。
  「瞭解過去,把握現在,策勵將來」,本是我輩投入歷史學術研究的初衷。面對東亞嶄新情勢的發展,提供歷史睿智的借鑒,期許東亞世界得以和衷共處,自是本分職責。近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展現的風華,既是繁雜多重,如何跳脫既存的認識架構,從具體的時空脈絡,清楚疏理,得以創生別出新裁的實質歷史知識;追問中日彼此與世局互動回應的相涉課題,述同描異,更是認識過往時空的一種方式;其間所能具體彰顯的時空意蘊,又對促進相互瞭解,必具啟沃意義。
  因是,吾輩同仁願標舉「近代中日關係學」之大旗,期可號召同好,在這方豐饒無窮的學術領域裡,各獻其力,累積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史料,匯為叢書系列。咸信既以學術為本,必可勾描新境,闡釋新論,耕耘既久,實可積蘊無窮,進而打造東亞和解共生的知識基礎。學界同仁,盍興乎來,厥為盛事。

目錄
「近代中日關係學叢書:新境與新論」總序 i
導言 1
(一)內外交纏的政軍糾葛
姜克實    犬養毅與辛亥革命 37
黃自進    孫文與蔣介石的「日本經驗」:認知取徑和近代中國之形塑 109
王新生、劉彤 留日學生與早期中國共產黨——以施存統為中心 167
鹿錫俊    夾縫中的抉擇:蔣介石處理對日對蘇關係的曲折歷程(1931-1935) 207
劉傑     中日戰爭前的關係改善與「中國通」外交官 255
趙軍     留日同學會與武力背景下的中日「提攜」——侵略戰爭與「大亞洲主義」的末路 301
(二)觀照古今的文化交流
王晴佳    傳統與近代的互動與折衷:清代考據學與明治時期日本史學之變遷 339
陳繼東    逆轉的歷史是如何開始的:小栗栖香頂《支那開宗前景》之考察 389
潘光哲    吳汝綸與根本通明的易學論爭——清日知識人往來互動之一例 429
陳力衛    嚴復的譯詞與日本譯詞 465
劉建輝    現代中國文學的日本因緣 515
賴毓芝    技術移植與文化選擇:岸田吟香與1880年代上海銅版書籍之進口與流通 547
戰曉梅    中日美術界的合縱:「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的成立始末 605
(三)縱橫寰宇的政經脈動
林志宏    地方分權與「自治」——滿洲國的建立及日本支配 643
蔡龍保    日治時期在臺日本人的土建會社經營之研究——以太田組為例(1896-1945) 685
林滿紅    1930年代臺灣在亞洲內部的貿易與移民 747
陳慈玉    近代中日經濟糾葛:中日實業公司的通訊業投資 7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