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賀!分支計畫主持人林志宏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本所林志宏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先生奉核定為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聘期自2015年12月3日起至2021年7月31日止。

林志宏先生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學術史,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100&mid=16&tmid=2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專書:黃自進,《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 親日、抗日50年》

書名: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 親日、抗日50年
作者:黃自進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510827129
規格:291頁


內容簡介:
中日一衣帶水,相似的政情國情、利益訴求,使得雙方的關系一直處於相攜與相抗的矛盾變化之中。本書聚焦於近代中日關系的阻力與助力,論述了中日之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日本當局、學者與軍方對華政策的演變,孫中山、蔣介石、犬養毅、吉野作造等人對近代中日關系的作用和影響。
作者力圖從正反不同視角,重新解讀中日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為近代中日關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反思角度。


作者簡介:
黃自進,1956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學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碩士、博士。曾任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訪問學者、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研究科特別研究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等。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書評:
韓戍,〈阻力與助力的糾纏〉《南方都市報》,2015年11月15日,第RB05版。
韓戍(學者,上海)
  在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以及民族國家建構中,日本顯然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鄰國。從思想文化層面,晚清以降西學東漸,日本成為中國學習西方文化最切近的視窗,諸如「政治」、「經濟」、「法律」、「外交」、「哲學」等常用名詞,基本都是從日本引進,可謂形塑了我們今天語言的習慣用法。從軍事層面,日本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激起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可謂從根本上重塑了國人的民族國家意識。從政治層面,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黨建政,日本無不積極干預中國內政,甚至密謀煽動中國內亂,期待介入革命坐收漁人之利。以上種種,日本對近代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自進先生的新著《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以專題論文的形式,討論了日本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扮演的重要角色。顯然,如其書名所示,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作用存在著正反兩個方面。所謂阻力,當然不言自明。民國初年,日本趁火打劫,逼迫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國民黨北伐時期,日本又製造濟南慘案,庇護北洋軍閥。日本深入經營東北,最終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扶植傀儡成立了偽滿洲國。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八年抗戰完全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若說阻力,哪國能大過日本?
  不過,日本對中國也有助力。孫中山從事革命時,曾持續接受日本的援助。近代日本軍事實力強大,中國先後派遣出三萬留學生到日本學習軍事,這些學生回國以後,幾乎構成了中國軍界的骨幹。日本人吉野造作在五四前後,以國際民主政治的信念,積極推動中日兩國友好關係,共謀兩國的民主化。更讓人感慨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政界曾有一股友好勢力希望謀求中日和平,以犬養毅為代表,通過秘使與中國溝通。不過,其事最終洩露,隨著犬養毅被日本軍方殺害,和平的希望就此告終……以往我們多關注阻力的一面,而助力的一面有所忽視。阻力與助力的糾纏,提醒我們避免將近代中日關係簡單化。
  當然,本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一些歷史成說的再研究。比如,關於「不抵抗政策」的討論。隨著歷史學家的撥亂反正,學界已經充分認定,九一八事變後,「不抵抗政策」的命令出自張學良而非蔣介石。不過,撥亂反正的另一面,是在民間形成一種簡單的立場認知,簡單認為蔣介石無辜,張學良有過。黃自進通過對臺灣和日本方面的檔案梳理,認為「不抵抗政策」雖然並非出自蔣介石命令,卻也是當時國民政府處理東北中日糾紛的基本國策。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一直試圖對日友好,軍火大部分購自日本,便是希望與日本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削弱其對中國的覬覦之心。因此,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寄希望於國聯,誤判東北的形勢,也是因為心中有底,認為可以通過對日交涉,和平解決東北問題。黃自進在批評了張學良消極備戰,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同時,卻也認為蔣介石未盡到督促的責任,而且忙於發動內戰,未能集中精力用於對日交涉,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如,關於國民政府訴諸國聯的策略。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一般都認為這是不切實際之舉,甚至是國民黨懼怕日本的托詞。然而,黃自進以國聯議案等第一手材料為基礎,重現中國政府與國聯的艱難交涉,認為當局訴諸國聯,雖然沒有真正起到制裁日本的作用,但卻贏得了國際主流社會的同情,最終日本不得不退出國聯,遭到主流社會的唾棄,只能與德日等法西斯為伍,加速了其滅亡的進程。
  黃自進研究中日關係,之所以能夠客觀全面,並打破前人舊說,實建立在佔有大量資料基礎之上。遍觀全書,資料的收集可謂全面,大陸臺灣和日本方面的相關資料,基本都搜羅殆盡。比較出彩的是,他利用蔣介石在日本學習陸軍的檔案,還原了蔣介石所學的課程、用過的教材,希望從中發現蔣介石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他利用日本內閣檔案,還原了日本的侵華政策如何一步一步出臺的,以及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展,日本內閣如何從冷靜處理到表示支援的過程,其細緻縝密、鞭辟入裡,令人讚嘆。他還利用日本方面的戰報,研究九一八之後中日在東北軍事作戰的詳情,分析中日兩軍的軍力部署、實力對比和優點缺點,客觀詳實。由此,為何歷次戰爭都是日方勝利,中國失敗,一目了然。其研究如此精彩,語言優勢可謂如虎添翼。黃自進先生留學日本多年,獲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博士學位,曾著有《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的縮影》,可謂名副其實的「日本通」。目前大陸老一輩研究近代史的學者多會涉及到日本問題,然而難以熟練運用日語,導致其研究受到限制。黃自進先生出生在臺灣,得以很早便留日學習,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當然,略有遺憾的是,本書是論文集形式,而非專門的研究論著。由於形式所限,各篇文章不免有交代背景重複之處。還有一個問題,閱畢未能尋到答案。清末時期,孫中山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多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因此,在學界或民間不無傳說,對孫中山借助日本力量時,是否可能涉及領土主權問題頗有爭議。本書雖然有專題論文講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與日本的關係,卻巧妙避開了這一問題,沒有看到相關解釋。不過,瑕不掩瑜,欲深入瞭解近代中日關係史,不可不讀黃自進其書。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期刊論文:陳慈玉,〈中日實業公司的礦業投資:主要由日本文獻探討近代中日經濟糾葛〉

陳慈玉,〈中日實業公司的礦業投資:主要由日本文獻探討近代中日經濟糾葛〉,《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4期(2015.11),頁83-132。

摘要:
中日實業公司的前身為1911年三井財閥設立的旭公司,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三井與孫文協議在日本成立中日合資的中國興業株式會社,8月改名中日實業株式會社,總裁孫文,資本500萬元,股東係以三井、三菱、住友系統等財界人物聯名。同時,該公司並決議取得中國法人資格,這是因為依循中國法律才較容易進入中國內地從事商販的緣故,其後歷經中國政治的波瀾與中日之間的存亡戰爭,在中國投資30多年,直到日本戰敗為止。中日實業經由放款方式,中國的投資額,約有6,000萬之鉅,大多集中在礦業、通信與電氣方面。本論文擬利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外交史料館以及三井文庫的檔案資料,以及該公司的營業報告書,論述在日本對華礦業投資中,中日實業公司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探討該公司的出現契機,其次以該公司介入安徽裕繁鐵礦和江西樂平煤礦經營為例,分析此投資的性質。

關鍵詞:
中日實業公司、孫文、三井財閥、裕繁鐵礦、樂平煤礦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賀!分支計畫主持人潘光哲研究員榮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人文社會類中山學術著作獎

賀分支計畫主持人潘光哲研究員,以《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一書,榮獲104年度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人文社會類中山學術著作獎。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秘書長陳志先表示,本年度「中山學術著作獎」得獎者共三名。人文社會類學術著作獎一位,獲獎者為潘光哲教授,五十歲,臺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本次以《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獲選為104年度中山學術著作獎人文社會類得獎人。自然科學類學術著作獎二位,第一位獲獎者為周至宏教授,五十八歲,高雄人。國立中山大學機電工程博士,現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等職。此次以《排程問題之最佳化規畫研究》獲選為本會104年度自然科學類學術著作獎得獎人。第二位獲獎者為黃國柱教授,五十六歲,臺南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本次以《室溫下一鍋化以臭氧及紫外光氧化轉化環己烷為己二酸》獲選為104年度中山學術著作獎自然科學類得獎人。得獎者每名致贈獎金、獎狀、金質獎章及國父像獎座。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於民國五十四年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日成立,迄今已五十週年,以闡揚中山思想學說及獎勵學術研究為其主旨。首任董事長為王雲五先生,第二任為楊亮功先生,第三任為劉真先生,第四任(現任)為許水德先生。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賀!分支計畫主持人林滿紅研究員榮獲教育部第59屆學術獎

本所林滿紅研究員榮獲教育部第59屆學術獎。

林滿紅教授係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與臺灣史,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69&mid=16&tmid=2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他類論文:劉傑,〈中国要人の「満洲観」 〉

劉傑,〈中国要人の「満洲観」 〉,『歴史読本』編集部編《満洲国を動かした謎の人脈》(東京:Kadokawa,2015)。

頁數:334
出版社:KADOKAWA
語言:日本語
ISBN:978-4046013729
出版日:2015年8月11日

全書內容簡介:
一九三一(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の「満洲事変」から、わずか半年後の一九三二年三月、清朝最後の皇帝‧溥儀を執政にいただく「満洲国」が建国された。新たに大陸に建設されたこの“幻の国家”の経営をめぐり、歴史の表裏にわたって、さまざまな人びとの人生が交錯する。石原莞爾らのような軍人はもとより、岸信介などの革新官僚たち、そして、公的機関の要職につきながら、裏の世界でも暗躍していた里見甫や甘粕正彦のような人物まで…。満洲国に奇しくも集った彼らの結びつき、「人脈」をテーマに同国の存在の意味を考え、戦後七十年をむかえる現代日本の姿をも見通す!

全書目錄:
満洲国に集った日本人と戦後日本 / 佐野眞一 著
日本と満洲をめぐる関係小史 / 加藤聖文 著
世界史のなかの「満洲」 / 平野聡 著
山県有朋と長州閥人脈 / 戸部良一 著
後藤新平と満鉄人脈 / 有馬学 著
頭山満とアジア主義人脈 / 嵯峨隆 著
石原莞爾と関東軍人脈 / 森靖夫 著
広田弘毅と外務省人脈 / 宮杉浩泰 著
樋口季一郎とユダヤ人脈 / 白石仁章 著
岸信介と経済官僚人脈 / 井上寿一 著
鮎川義介と財界人脈 / 井口治夫 著
里見甫とマスコミ人脈 / 李相哲 著
甘粕正彦と建国運動人脈 / 西原和海 著
中国要人の「満洲観」 / 劉傑 著
高度経済成長を支えた満洲国の遺産 / 佐藤正志 著
満洲人脈が結んだ日韓基本条約岸信介と朴正熙 / 池田慎太郎 著
歴史を旅する満洲国の歩き方 / 天野博之 著
満蒙を駆けたアウトローたちの群像 / 古川順弘 著
満洲をめぐる宗教人脈 / 松井樹 著
世紀の引揚プロジェクト / 大澤武司 著
満洲文学の代表作品から満洲国国民の心情をさぐる / 北田幸恵 著




期刊論文:姜克實,〈日本軍の戦史記録と台児庄敗北論〉

姜克實,〈日本軍の戦史記録と台児庄敗北論〉,《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63(2015.07),頁31-47。

全文下載:http://www.cc.okayama-u.ac.jp/~jiang/pdf/20150804taijisyohaibokulun.pdf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學術演講:文明交戰中的孫中山:從抗戰勝利70週年說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胡適研究群學術講演會

題目:文明交戰中的孫中山:從抗戰勝利70週年說起
日期:2015/11/11
時間:10:00~12:00
地點: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主講人:黃宇和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院院士、悉尼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主辦單位:胡適研究群
講者簡介:
請見雪梨大學歷史學系網頁:http://sydney.edu.au/arts/history/staff/profiles/john_wong.shtml

※蔣介石研究群協辦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主題研究計畫協辦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學術演講:土豪與游士:清末民初地方與國家之間的士大夫精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胡適研究群學術講演會

題目:土豪與游士:清末民初地方與國家之間的士大夫精英
日期:2015/11/17
時間:10:00~12:00
地點: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主講人:許紀霖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
主辦單位:胡適研究群
講者簡介: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蔣介石研究群協辦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主題研究計畫協辦

期刊論文:姜克實,〈再考「平型関大捷」 : 日本軍史料からの検討〉

姜克實,〈再考「平型関大捷」 : 日本軍史料からの検討〉,《軍事史学》,第51卷第1號(2015.06),頁4-25。

全文下載:http://www.cc.okayama-u.ac.jp/~jiang/pdf/20150804pingxingguan.pdf
日本軍事史學會網站:http://www.mhsj.org/index.html

專書論文:陳力衛,〈メドハースト『英和和英語彙集』(1830)の底本について〉

陳力衛,〈メドハースト『英和和英語彙集』(1830)の底本について〉,中山綠朗編,《日本語史の研究と資料》(東京:明治書院,2015)。

編者:中山綠朗
定價:14,040円(13,000+稅)
ISBN:9784625434532
出版社:明治書院
出版年月日:2015/04/10

目錄:

中山綠朗略歴
沖森卓也「万葉集の「令」字」
趙大夏「古代日韓漢字音と上古音」
小池清治「『古今和歌集』の二つの謎」
木下哲生「平安以降の文芸作品における感動詞「あな」と「あら」について――その用法の歴史的変遷――」
金子 彰「親鸞の転写本と自著本の著述の方法――『唯信抄』と『唯信抄文意』の比較を通して――」
坂詰力治「接続詞「さらば」の意味・用法に関する考察――『平家物語』を中心とした中世の軍記物語をとおして――」
山本真吾「「あきだる(飽足)」の史的展開――中世軍記物における訓点語の受容――」
山田 潔「『玉塵抄』の並列表現――「ツ」「タリ」の用法――」
坂梨隆三「南総里見八犬伝「首級」のルビをめぐって」
川嶋秀之「芭蕉「閑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蟬の声」の解釈をめぐって」
荒尾禎秀「狂詩の漢字語―─『狂詩語』の場合─―」
倉島節尚「新たな試みを見せた辞書たち」
阿部八郎「昔話の待遇表現」
都染直也「グロットグラムにみる「斜めの等語線」について」
中山綠朗「【翻刻】明治初期の文法学説――中根淑、田中義簾――」
木村 一「訳通類略(江戸版)の索引」
潘 鈞「「辞典」とその類語小考――中国との関連もふまえて――」
三井はるみ「州西南部方言における順接仮定表現体系の多様性──熊本市方言と鹿児島県伊集院町方言──」
梅林博人「明治における接続詞「しかし」の用法について」
朱京偉「漢文系複合辞と対応する中国語文型の由来」
木村義之「類を表す造語成分「姉妹」の成立と展開」
孫建軍「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近代法律用語の成立と伝播――「民権」を中心に――」
真田治子「明治初期の洋書教科書と『哲学字彙』の術語――Jevonsの術語との比較――」
飯田晴巳「アーネスト・サトウ『会話篇』の日本語――江戸語から東京語へ:『会話篇』の現代性――」
陳力衛「メドハースト『英和和英語彙集』(1830)の底本について」

期刊論文:陳慈玉,〈二戰結束前東北電力事業的發展〉

陳慈玉,〈二戰結束前東北電力事業的發展〉,《新亞學報》,第32卷(2015.05),頁63-129。

附錄:滿州電力事業大事年表,頁128-129
關鍵詞:東北、電力事業、電力建設

新亞學報目錄:http://newasia.org.hk/na_journal_time.phtml#32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專書論文:劉建輝,〈竹內好對近現代中國的認識及其影響〉

劉建輝,〈竹內好對近現代中國的認識及其影響〉,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中國的日本認識•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華書局,2015)。

出版社:中華書局;第1版(2015年4月1日)
叢書名:復旦文史專刊
平裝:165頁
字數:188千字
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101107302
定價:人民幣45元

目次:

榎本涉:平安末期日本對中國醫學的接受
朱溢:北宋對外交往機制的另一面——以《參天台五臺山記》的記載為線索
朱莉麗:從遣明使記錄看明朝地方在朝貢制度中的作用——以嘉靖年間寧波對日本貢使的接待為例
伊東貴之:關於戰後日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趨勢變化之小考——主要以島田虔次和溝口雄三為例
孫英剛:「辛酉革命】說與龍朔改革——7-9世紀的緯學思想與東亞政治
末木文美士:鈴木大拙理解的「日本式」和「中國式」——以《日本式靈性》為主的考察
胡令遠:周氏昆仲的日本觀
瀧井一博:中國憲法史上的明治憲法——以伊藤博文的中國觀為據
劉建輝:竹內好對近現代中國的認識及其影響
徐靜波:尾崎秀實的中國研究和中國認識——兼論大正昭和前期日本人的中國認識
朱海晶:回顧沿襲考辨——從姜宸英看清初士大夫對日本的一般認識
綜合討論

研究概況:林志宏等,〈日本「滿洲的記憶」研究會介紹〉

飯倉江里衣、大野絢也、菅野智博、林志宏、佐藤仁史,〈日本「滿洲的記憶」研究會介紹〉,《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2015年6月),頁130-136。

2013年7月30日,「滿洲的記憶」研究會(以下行文簡稱為「記憶研」)在一橋大學正式成立。記憶研成立之目的,是希望那些出生於1920-1930年代、現約80-90歲的日本高齡老人,將他們從戰前一直持續保有對滿洲的印象,經由訪問、紀錄,重新放在歷史脈絡裏呈現。就時間點來說,現在很可能是從這群人獲得各項親身經歷與體驗的最後機會。但我們的目標尚非僅止於此。從更長遠來看,記憶研還要思考如何理解及詮釋這些「記憶」,將其放在敘事脈絡裏,進一步說明「記憶」與歷史資料保存等各項問題。(全文詳連結網址)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圓滿落幕

本計畫第三年度會議--「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於8 月19日至21日舉行,共計8場討論會,發表21篇論文,與會學者50餘人。本次會議結束後,本計畫將彙整研究成果出版,以嘉惠學界。

三天會議議程:




活動剪影: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演講紀錄:黃自進,〈從「滿洲國」到「大東亞共榮圈」--日本邁向戰爭過程之回顧〉

黃自進主講,鄭巧君紀錄,〈從「滿洲國」到「大東亞共榮圈」--日本邁向戰爭過程之回顧〉,《國史研究通訊》,第8期(2015年6月),頁31-33。

介紹:
民國103年5、6月間國史館舉辦「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系列工作坊,於5月10 日第一場「戰爭背景與戰時社會經濟發展」邀請黃自進教授到館演講「從『滿洲國』到『大東亞共榮圈』──日本邁向戰爭過程之回顧」。黃教授分別從微觀、宏觀層面切入,全面回顧日本侵略東北的過程。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電視節目:「公視主題之夜--發動戰爭的男人」

製作頻道:公共電視台
播放時間:2015年8月14日
節目名稱:公視主題之夜
節目主題:發動戰爭的男人
連結網址:http://www.pts.org.tw/Program/Template1B_Customize_Menu.aspx?PNum=351&CMNum=1827
訪問對象:本計畫成員黃自進教授

影片連結:
「文化影片下鄉行動大隊 行動圖書館巴士車隊」臉書
[映前導讀]http://www.facebook.com/amorfire/videos/1689660631257081/
[映後討論]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1677957109089498
[發動戰爭的男人][中文配音版]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1677957132422829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1677957149089494
[發動戰爭的男人][法文原音版]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1677957155756160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v=1677957162422826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電視節目:「佔領東瀛--二戰中國駐日占領軍計畫始末」

製作頻道:鳳凰衛視中文台
播放時間:2015年8月15日
節目名稱:皇牌大放送
節目主題:佔領東瀛--二戰中國駐日占領軍計畫始末
連結網址:http://v.ifeng.com/history/lishijiemi/201508/01ed93e8-d677-4cfa-a953-04afa83224b2.shtml
訪問對象:本計畫成員黃自進教授、王新生教授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朱浤源先生榮退演說暨茶會

本所朱浤源研究員,參與本研究計畫三年,提出「中日大戰在緬甸(1942 至1945)」相關研究,並預定於本年度會議中,發表「仁安羌之役(1942)真相重建:與張鑄勳中將、Robert Lyman院士對話」一文。

本所將於8月13日(四)下午14時30分,假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舉辦朱浤源先生與張啟雄先生榮退演說暨茶會。

其個人簡介詳見本所網頁: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58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訊息更新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

  1. 日期: 2015/08/19~2015/08/21
  2. 時間: 09:00~18:00
  3. 地點: 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4.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畫「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AS-102-TP-C03)、近史所
  5. 報名說明: 本次會議為閉門會議,僅開放本所專兼任研究人員、博士後研究人員、博士培育人員、訪問學人及訪問學員以電子郵件向助理林先生報名。
  6. 活動說明: (1)為響應環保,請自行攜帶飲水器具及餐具。(2)謝絕代領會議資料。(3)本會議不開放旁聽。
  7. 活動洽詢: 如對本會議有任何問題,請以電子郵件洽詢助理林先生。
  8. 聯絡方式: mhlhy@gate.sinica.edu.tw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學術演講:民族/民主--北京滿族與國共政權的選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蔣介石研究群
學術講演會

一、時  間:民國104年6月24日(週三)上午10:00

二、地  點:近史所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

三、演講者:深町英夫博士(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張玉萍博士(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講師)

四、講 題:民族/民主──北京滿族與國共政權的選舉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主題計畫協辦

講者簡介:
深町英夫,東京外國語大學博士,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現任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為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國民黨史之專家,著有《身体を躾ける政治 中国国民党の新生活運動》、《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 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政党・社会・国家 中国国民党の形成過程》等書。
張玉萍,東京大學博士,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現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講師,為中日關係史之專家,著有《戴季陶と近代日本》(獲第三屆山口一郎紀念獎,並出版中文版《戴季陶與日本》)。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賀!分支計畫主持人潘光哲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本所潘光哲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先生奉核定為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聘期自2015年5月26日起至2030年6月30日止。
潘光哲教授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晚清史、胡適與蔣介石,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95&mid=16&tmid=2。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訊息


中央研究院「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主題研究計畫將於今年8月19日至21日舉辦第三年度會議,預計有來自台灣、中國大陸、日本與美國四地學者,發表論文20篇,議題涵蓋「近代日本與中國國民國家的形成」、「日本與中國近代的經濟變遷」、「近代日本與中國的學術思想轉型」等三大層面。

會議相關資訊如下:
日期:2015/08/19~2015/08/21
時間:09:00~18:0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大型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報名方式:暫定7月下旬開放報名,屆時將會於本所網頁「學術活動」頁面放置會議詳細資訊與報名連結,請自行注意參閱

活動洽詢:如對本會議有任何問題,請以電子郵件洽詢助理林先生(mhlhy@gate.sinica.edu.tw)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期刊論文:楊典錕,〈昭和陸軍時期之皇道派和統制派的對外政策比較研究〉

楊典錕,〈昭和陸軍時期之皇道派和統制派的對外政策比較研究〉,《思與言》,52卷2期(2014.06),頁111-185。

摘要:
  自思想層面來看,皇道派堅持日本的尊皇思想和皇道主義,統制派則是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和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影響。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滿洲派,雖在革新思想上不排斥標榜皇道的「昭和維新」,但在總力戰體制的建構上卻趨近於德國和蘇聯之全體主義的統制經濟方向。
  在對外政策上,皇道派、滿洲派支持北進論以對抗蘇聯,滿洲派甚至還要在預想即將來到的世界最終戰爭中對抗美國。兩派的對華政策,均為拉攏中國使進入日本、滿洲國的共同防共陣營。故皇道派、滿洲派又有「對蘇派」之別稱。
  而統治派則支持南進論以對抗英國和美國。對華政策則是若中國拒絕與日、滿共同防蘇,或拒絕放棄親英美之傾向的話,將不排除對中國予以武力一擊。故統制派又有「對中派」之別稱。
  二二六事件以後,對蘇派的皇道派沒落。蘆溝橋事件以後,另一個對蘇派的滿洲派亦失勢。而對中、英、美派之新統制派一枝獨秀,可說是牽動了日中戰爭、日蘇中立協定和太平洋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之發生。

關鍵詞:昭和陸軍、滿洲派、皇道派、統制派、對外政策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期刊論文:姜克實,〈日本軍の史料から見る滕県作戦の実記録―1938年3月16日〜18日、中国•山東―〉

姜克實,〈日本軍の史料から見る滕県作戦の実記録―1938年3月16日〜18日、中国山東―〉,《文化共生学研究》,巻14(2015.03),頁47-70。

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文化共生学研究》各期目錄:http://www.okayama-u.ac.jp/user/hss/research/bunkakyosei.html

本文摘要:
19382月から5月にかけて、中国の山東省南部に行われた「台児荘の戦い」(中国側では「台児荘会戦」、「台児荘大捷」と表記する)は、盧溝橋事変から始まる日中戦争の中で、日本軍が対中国軍作戦の中、初めて喫した「大敗北」と言われる。中国では長年にわたる抗日宣伝の影響で、この勝利の戦いは政治化され、いま、愛国主義、民族主義教育の題材に利用されている。また、台児荘における中国軍側の「勝利」を軸に、滕県防衛戦、臨沂防衛戦、池淮防衛戦を含む諸戦闘を「台児荘会戦」と称し、「大捷」中心の歴史観まで作り出している。一方、宣伝の割には戦闘の実態に関して必ずしも正確に把握されているとは言えない。中国側ではこの戦いに関する正確な記録史料が少なく、ことに勝利の内容日本軍の行動記録、消耗、死傷の統計などに関して皆無の状態である。「大捷」の内容、戦闘場面の還元がほとんど当事者による事後の回想、回顧など不確実な材料によって行われ、小説、映画などの文芸作品化に伴う加工を経てさらに変形し、いま宣伝され、語られている台児荘の戦いは、真実と大きく乖離しているのが現状である。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賀!分支計畫主持人賴毓芝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本所賴毓芝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毓芝助研究員奉核定為副研究員,聘期自2015年3月19日起至2020年7月31日止。
賴毓芝教授係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領域為視覺文化史、晚清中日交流、清宮研究、中歐圖像交流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119&mid=16&tmid=2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學術演講:戰爭、和約與臺灣

題目:戰爭、和約與臺灣
日期: 2015/05/21
時間: 14:30~16:30
地點: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主講人: 林滿紅教授(本所研究員)
評論人: 唐啟華教授(東海大學歷史系)
主辦單位: 近史所

學術演講:蔣介石の日本像

2015年5月12日      第289回    日文研フォーラム

場所:ハートピア京都 3階大会議室 京都市中京区竹屋町通烏丸東入る清水町375
時間:14:00-16:00

概要:
  日中関係史の中で日本の役割は、中国を教え導くべき指導教官から侵略国へ、そして反共の盟友へと変遷しました。近代日中関係史上、最も重要な人物である蔣介石の生涯はこれに対応して、青年留学期、戦争期、戦後相互提携期の三期に区分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本講演では、これら三つの異なる時期に焦点を当て、蔣介石の日本観を検討することから、両国関係の変遷過程の本質を明らかにし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さらに、蒋介石が生涯を通じて、中国の国民に日本から学ぶことを奨励し続けた理由について考察します。

内容:蔣介石の日本像

発表者:黄 自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外国人研究員

コメンテーター:劉 建輝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教授

司会:佐野 真由子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准教授

學術演講:満州国成立初期における社会的基盤

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総合研究所公開研究会の開催について

日程 2015年4月23日(木) 17時00分~19時00分
場所 多摩キャンパス 2号館4階 研究所会議室1
講師 黄自進 氏(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内容 満州国成立初期における社会的基盤
   (用語:中国語→日本語での講演に変更となりました)

主催 政策文化総合研究所
共催 東洋文庫現代中国研究資料室政治史資料班
後援 ワンアジア財団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期刊論文:林志宏,〈殖民知識的生產與再建構--「滿洲國」時期的古物調查工作〉

林志宏,〈殖民知識的生產與再建構--「滿洲國」時期的古物調查工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7期(2015.03),頁1-50。

摘要
滿洲國的各種文化活動如何協助日本殖民工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繼續保留下來?本文以古物調查工作為例,探討滿洲國在日本帝國殖民史上的角色,並勾勒帝國主義與知識之間的關係。由於1930年代東亞民族與國家主權意識的高漲,滿洲國訂立有關保存古物的法律,並與日本進行「合作」之學術調查。雖然調查工作本身有其軍事和政治之目的,可是它們卻符合滿洲國與日本雙方各自需求。「日滿文化協會」不但是進行這方面調查的半官方組織,也是解決古物所有權的辦法之一。通過調查古物,日本探詢各項經濟、自然資源,又藉此肅清各地抗日勢力,同時反思自身學術發展;滿洲國則確立自己繼承清朝的淵源,尋求立國的合法性基礎。一方面,古物調查從歷史裡打造「東亞共榮」傳統外,另一方面則吸引了中國「協力者」的參與。歷經數次不同政權的統治,這些「協力者」以地方意識為訴求,繼續發展有關「滿洲」的學術與知識。

關鍵詞:滿洲國、古物調查、殖民帝國主義、知識生產、日滿文化協會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學術演講:抗日戰爭與美蘇英三大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蔣介石研究群
學術講演會

一、時  間:民國104年4月17日(週五)上午10:00

二、地  點: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三、演講者:楊天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四、講 題:抗日戰爭與美蘇英三大國


講者簡介:楊天石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為中國文化史、中華民國史及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之專家。

※「近代中日關係的多重面向(1850-1949)」主題計畫協辦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期刊論文:陳慈玉,〈論橫濱中華街的多文化共生〉

陳慈玉,〈論橫濱中華街的多文化共生〉,《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第4期,頁148-154。

〔摘要〕 
日本明治開港後,橫濱逐漸形成現今之中華街。中國人陸續來到日本,為滿足口腹之欲,出現了以他們為對象的餐廳。在中華街店鋪中,飲食店相關業包括食品關係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1970 年代日本經濟之景氣與基礎建設的齊全,以及中日建交,促進中華街觀光化的發展,呈現出多元文化共生的景象。其中關帝廟歷經地震、戰災、火災等破壞,但皆一再地重建。位於中華街中心部之關帝廟,可謂扮演著橫濱華僑精神支柱之角色。而關帝誕辰藝能之公演是華僑把自身之傳統文化,以藝能形式引薦給日本人或觀光客的方式,也是向外界訴求橫濱華僑多元文化認同之手段。兩所中華學校除持續以民族語言與文化傳播為大目標外,也加入英文、日文的教授,以三語教育為基礎,希望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讓學生個人將來能選擇得以在日本生存的職業。


〔關鍵字〕 
橫濱中華街關帝廟中華學校多元文化

專書論文:陳慈玉,〈戰前中國東北的水泥貿易(1905-1936)〉

陳慈玉,〈戰前中國東北的水泥貿易(1905-1936)〉,收入李宇平主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新北:稻鄉出版社,2014),頁453-494。

主編:李宇平
價格:690元
ISBN:978-986-6078-43-9
出版日期:2014年6月
系列:史學叢書系列85

全書內容簡介:
東方因歷史文化價值不斷的擴大交流,中國與周邊諸國的關係也逐步醞釀成形,惟其傳統國際關係與西方則截然不同。今日學界對傳統的中外關係研究,大多以中國為中心,因此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認識,經常存在著中心對周邊,較少抱持周邊對中心和周邊對周邊之視角的研究與深入的認識。隨著近代的中國式微與當代的中國崛起,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迥異於傳統。本書18篇論文,企圖透過上述,從傳統的「宗藩體制」,經「大東亞共榮圈」、「雁行體制」到「10+1  FTA」、「10+3  EAC」的歷史軌跡與發展趨勢,從宏觀的視角,重新考察近代以來迄今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在東亞地區的逐步形成與發展。

全書目錄:
導論/李宇平 1
第一部份 從朝貢體系的崩解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西力東漸前後的中朝關係:兼論〈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廖敏淑 29
中華世界秩序的轉型:近代初期日韓國際秩序原理之爭張啟雄 107
近代東亞國際秩序確立的競爭: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締結過程的考察李啟彰 159

第二部份 從外交秩序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王霸之辨: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行為取向辨析胡禮忠 239
從「日本第一」、「中國崛起」到「G2」:冷戰前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形成與轉變張啟雄、葉長城 271
「擱置外交」與中國周邊外交的幾點思考石源華 317
中日政治關係與歷史共同研究之含義:以2005年中國反日遊行後中日關係實例為中心車在福 337

第三部份 蒙疆問題所反映中國西北的周邊國家關係  
圍繞蒙疆政權而展開的中日蘇蒙關係祁建民 357
不同利益的訴求:戰後中蘇蒙三方關係與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1945-1946)欒景河 407

第四部份 多邊區域關係的角度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從兩屬到歸日:強權政治下的琉球歸屬問題陳儀深 433
戰前中國東北的水泥貿易(1905-1936)陳慈玉 453
海洋國家論者的大陸觀:從吉田茂的中國經驗出發陳永峰 495
台灣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越、中經貿關係許文堂 513

第五部份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吳翎君 545
一九三O年代前期金、銀兩個貨幣圈與亞洲國際經濟秩序: 以上海與孟買之短期資金動向為中心的比較觀察(1930-1935)李宇平 589
求同存異:改革開放後的中(共)歐(體/盟)關係鄭家慶 623
小泉政府邁向政治大國的外交政策:以聯合國為中心潘誠財 649

 台韓TFT-LCD產業模式之變革─兼論中國經濟崛起之影響徐嘉隆 693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專書:《晚清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

李廷江主編,《晚清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頁數:326
叢編項清華東方文庫 / 李廷江,王中忱主編


內容提要
本書探討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以及民國初期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的諸多聯繫。本書討論的既是清末時期的中日交流史,也是從清末到今天的中日關係史的一個重要側面。圍繞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變革中的日本因素和影響,從政治、外交、國際關係、法律、教育、文化、藝術、思想、宗教、學術史和概念史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探討。

序言
李廷江《晚清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一書,從準備的那一刻開始到今天,經歷了幾個春秋,幾易其稿,現在終於可以付梓,呈獻在讀者面前了。
今年,是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就120年來的中國歷史進程而言,「中國的社會變革與日本」是個老而新的大話題。兩甲子的歲月風雨,記載了中日兩國以鐵血干戈為主的前60年,以及以互利互助為主的後60年的歷史,也包含了在今天的東亞世界裡,中日兩國之間充滿了不信與糾結的戰略互惠的現實。
本書探討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以及民國初期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的諸多事例。其中有關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4篇論文,雖然與大多文章有時間差,但是考慮到其內容與主題相關,編輯收入合為一本,會更有利於讀者對今天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內在的理解。這樣一來,從時間和內容上,似乎也可以說,本書討論的既是清末時期的中日交流史,也是從清末到今天的中日關係史的一個重要側面。
本書彙集的20篇論文,圍繞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變革中的日本因素和影響,從政治、外交、國際關係、教育、文化、藝術、思想、宗教、憲法、電影、學術史和概念史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其中9篇論文考察了同時代的10位中日美三國的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思想家嚴複、革命家何天炯、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作家周作人,日本法學家有賀長雄、日本海軍情報軍官八角三郎、中國問題專家內藤湖南、佛教家小栗栖香頂、畫家渡邊晨畝和美國商人湯普森。另外的11篇論文,有《日韓合併在華反響及其對清末憲政改革進程的影響》《日本「東亞先覺志士」與辛亥革命——以黑龍會為中心》《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顧問》《再論亞洲主義的方法》《博物館裡的辛亥革命與中日關係》《試論民國時期的民眾教育——從與日本對比的視角》《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互相影響——以「民主」與「共和」為例》《介紹幾本在日本出版的有關抗戰期間中國戰爭受害者研究的專著》《日本電影與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戰後東亞秩序與中日關係——緊張和合作的現代史》《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與共同體理論的演變》。就時期而言,有10篇論文主要研究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6篇論文是民國初期,其餘4篇聚焦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應該說,能夠從如此多的角度抓住主題,展開討論,這是一本跨度大,內容豐富,系統研究有關近代中國社會變革與日本的學術論文集。
通讀本書後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儘管每篇論文主題不同,但是20篇論文貫穿了分析日本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之主題,至少涉及四個方面。首先,日本的對華政策帶來中日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對此,無論是辛亥革命時期還是民國以及其後的各個時期的大量事實,已經充分證實了這一點。辛亥時期的日本顧問以及日本海軍八角三郎有關重建中國海軍的設想的時代背景,就是最好的注腳。其次,日本的對外政策一直在改變著中國外在的國際環境,持續不斷地影響中國的社會革命。比如,日韓合併對中國影響極大,它不僅使本來就十分微妙的三國關係變得更加複雜,更是作為改變傳統東亞國際秩序與政策格局的重大事件,改變和影響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再次,日本社會的現實和社會思潮的變化,左右了中國各階層對日本的理解和認識,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影響了中國的社會變革。例如,辛亥革命之後楊守敬的變化和嚴復在民初關於權威主義和法制主義的政治思想,以及周作人與《順天時報》的關係,應該稱為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最後,日本人中一部分關注中國的團體和個人,以不同的形式積極參與中國事務,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中國的社會變革。比如,作為團體的日本「黑龍會」,以及作為個人的「東亞先覺志士」,還有法學家有賀長雄,佛教家小栗栖香頂和畫家渡邊晨畝等人都應該視為這類人。同樣的事例,在本書中和歷史上則是不勝枚舉。
從內容上,日本對中國社會變革的上述影響可以歸納如下:(1)內在影響和外在影響;(2)局部影響和整體影響;(3)主要影響和次要影響;(4)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一般而言,大凡短時段的政府政策的影響,多數屬於外在的、局部的、次要的和短期的。李細珠在考察了日韓合併對清末憲政改革進程的影響後,意味深長地指出,面對日韓合併的國際形勢,儘管中國朝野反應強烈,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憲政改革的進程,但並沒有取得挽救清王朝命運的實際效果。有關思想文化方面的影響,則更多表現為內在的、整體的、主要的和長期的。當然,從本書所收的論文來看,歷史也證明,這四種影響是相對的,同時也是交叉和重疊的;是綜合的,同時也是正面與負面交融的。很難簡而言之,不可以偏概全。比如說,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以及互相影響的事實、嚴複關於權威主義與法制之間的認識、有賀長雄參與民初制憲活動的影響以及亞洲主義的話語變化等,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學術內涵。另外,民國時期的民眾教育、近代東亞佛教共同體的構想、日本畫家渡邊晨畝對民國時期北京畫壇的影響,同樣沒有完全失去其內在的價值和意義。
還有,通過對中日交往的實證研究,也澄清了歷史上一直模糊不清的事實。如楊守敬,在對待辛亥革命以及新政府的問題上,持有保守態度,但是應該承認,他為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研究資料以及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極大的貢獻。他只是為了保護古籍才和日本軍人寺西秀武交往的真實目的,越來越清晰地為後人瞭解。他以一生之力,搜集刊書的精神和貢獻,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得到社會的客觀評價。發掘新資料,澄清歷史疑難,這也是本書的特點之一。
20世紀50年代開始至1972年以前為止,在美蘇冷戰背景下,中日兩國處於無邦交狀態。1972年,中日兩國關係恢復正常化。1978年以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向外學習和交流的大門,中日關係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有關其後30多年來中國與日本交流中的相互影響,十幾年前就有人注意,觀點新穎,頗有分量。這是個值得做大文章的題目,期待日後會有更多的人關注。本書中4篇關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文章,同樣涉及歷史上和現實中,中國社會變革中來自日本的影響。如,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殘酷後果,日本電影對20世紀50年代中國電影界的影響,還包括日本的中國研究對當代東亞共同體理論發展的影響以及中日關係對東亞社會的影響等。
誠然,翻開近代中國的歷史,外來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中國社會的變革記錄,程度不同地留下了無數先輩、志士仁人走向世界的學習痕跡。打開國門,適應全球化的歷史發展,乃19世紀直到今天的時代特徵。那麼,如此特別強調日本的影響是否適宜呢?同時,梳理日本影響的過程中,又應該如何認識日本影響的原因和意義呢?其實,道理並不複雜。首先,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中國經歷了兩場最大的戰爭,1894年的甲午海戰和1937年開始的抗日戰爭,日本是主要敵人。其次,1895年甲午海戰以後,清政府推行了兩次大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98年的戊戌變法以及其後推行的清末新政,日本是主要的效仿對象。孫中山先生講過,辛亥革命就是效仿日本的明治維新,鄧小平也曾說,我就是看了日本的新幹線,更堅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即便在今天,國人觀光訪日的最大收穫之一,就是感受到了在今後中國的社會變革中,仍然有繼續參考學習日本的必要。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千多年來,兩國在歷史、文化、思想和宗教等方方面面,有著密切友好的交往。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富國強兵,脫亞入歐,致力於現代化建設,走在了亞洲各國的前面。當然,作為日本發展的負面歷史,到20世紀中葉,日本對中國和亞洲各國的侵略和傷害也同樣永遠銘刻在歷史上。也正因為如此,日本所走過的道路,其經驗和教訓,都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冷靜客觀學習歷史,虛心認真求教他人,這是當今中國社會最需要的心態。本書作者們,從中國社會變革與他者的視角,立足於用事實、資料說話的根本,在一些迄今鮮為人們注意的課題和分野,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見解,難能可貴。在此,謹向本書作者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時淺,香山會議作為每年一度的學術交流平臺,有幸承蒙學界同仁的信任和鼎力支援,開始慢慢地顯示出其學術性、交流性、開放性和建設性的特點,得到了越來越多海內外學人的認同和厚愛,對此,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期望本書作為香山會議的第一冊文集,像一把剛剛點燃的火炬,一點兒一點兒地發光發熱。

目錄
日韓合併在華反響及其對清末憲政改革進程的影響【李細珠】/1
日本「東亞先覺志士】與辛亥革命——以黑龍會為中心【胡連成】/29
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顧問【李廷江】/36
有關有賀長雄民初制憲活動幾個史實的辨正【尚小明】/54
八角三郎的重建中國海軍論——民國初期一位日本情報軍人的中日提攜觀【馮 青】/70
何天炯:辛亥革命個人史的書寫與記憶【李長莉】/81
辛亥革命之後的楊守敬【陳 捷】/96
再論亞洲主義的方法【姜克實】/105
博物館裡的辛亥革命與中日關係【馬曉華】/114
日美中國通對辛亥革命的不同展望——內藤湖南與J.S.湯普森的比較【陶德民】/127
試論民國時期的民眾教育——從與日本對比的視角【新保敦子】/138
他山之石——淺析日本花鳥畫家渡邊晨畝對民國時期北京畫壇的影響【戰曉梅】/160
近代東亞佛教共同體之構想——小栗栖香頂《北京護法論》之考察【陳繼東】/176
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相互影響——以「民主」與「共和」為例【陳力衛】/214
權威主義與法治之間——論嚴複民初的政治思想【李曉東】/231
周作人與《順天時報》【劉岸偉】/239
介紹幾本在日本出版的有關抗戰期間中國戰爭受害者研究的專著【聶莉莉】/247
日本電影與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晏 妮】/257
戰後東亞秩序與中日關係——緊張和合作的現代史【李鐘國】/280
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與共同體理論的演變【祁建民】/285

註:標紅色字體者為本計畫參與成員

期刊論文:姜克實,〈辛亥革命と犬養毅(二)――梁啓超、岑春煊工作〉

姜克實,〈辛亥革命と犬養毅(二)――梁啓超、岑春煊工作〉,《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62号(2014.12),頁23-38。


全文可於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62号網頁下載:http://ousar.lib.okayama-u.ac.jp/journal/jfl/62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專書:《日中戦争の国際共同研究》

久保亨、波多野澄雄、西村成雄編,《日中戦争の国際共同研究5:戦時期中国の経済発展と社会変容》,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14。

頁數:488頁
初版年月日:2014/06/30
ISBN:978-4-7664-2148-4
定價:6,400円

目錄:
『日中戦争の国際共同研究』(第5巻)に寄せて
総論・戦時期中国の経済発展と社会変容  久保亨・波多野澄雄・西村成雄

第1部 戦時経済の発展と継承
第1章 戦時中国の工業発展  久保亨
はじめに
一 重慶政府による鉱工業統計
二 重慶政府統治地域の鉱工業
三 中国戦時経済の全体像
四 戦時経済から戦後経済への展開
おわりに

第2章 日中戦争と重慶銀行業  林幸司
はじめに
一 近代重慶における経済状況
二 重慶における銀行公会の設立
三 日中戦争と重慶銀行業
おわりに

第3章 抗戦期中国の保険業  劉志英(林幸司訳)
はじめに
一 抗戦期大後方保険業の発展概況
二 抗戦期大後方保険業の主な業務
三 抗戦期大後方保険業の特徴とその役割

第4章 戦時期中国の貿易  木越義則
はじめに
一 戦時期中国の貿易行政
二 戦時期中国の対外貿易の推計
三 戦時期中国の対外貿易の実勢
おわりに

第5章 戦時首都・重慶市の市内交通網  内田知行
はじめに
一 市内交通網の概況
二 市内自動車交通事業
三 市内道路交通(軽車両による交通・運輸事業)
四 市内舟運事業
おわりに

第6章 抗戦期四川の製糸金融と製糸業  趙国壮(吉田建一郎訳)
はじめに
一 後方製糸業の危機と四川糸業股份有限公司の設立
二 四川糸業股份有限公司の資金調達と経営
三 四川糸業股份有限公司の努力と後方蚕糸業の改良
四 戦時金融と後方蚕糸業の発展
おわりに

第7章 抗戦期重慶の工場間労働移動  耿密(菊池敏夫訳)
はじめに
一 労働者の移動の概況
二 労働移動に関する個別事例の検討
三 国民政府の対応と措置
四 社会各界の認知と対応
おわりに

第8章 戦争初期日中両国と上海租界経済  今井就稔
はじめに
一 日本占領地と上海租界
二 重慶国民政府と上海租界
おわりに

第9章 日本の華北支配と開灤炭鉱  吉井文美
はじめに
一 開灤炭鉱とイギリス人
二 国民政府との離別
三 日本と開灤炭鉱
おわりに

第2部 変容する社会体制
第10章 中国の総力戦と基層社会  笹川裕史
はじめに――日中戦争・国共内戦・朝鮮戦争
一 総力戦による基層社会の混乱と変容
二 出征兵士家族の救済・援護
三 労働力支援の進展とその行方
おわりに

第11章 蔣介石と総動員体制の構築  段瑞聡
はじめに
一 蔣介石の総動員理念の形成と特徴
二 総動員に関わる諸機関の変遷
三 総動員設計委員会の成立、改組と解散
四 不発の「総動員法」と「総動員計画大綱」
五 国家総動員会議の成立と総動員体制の確立
おわりに

第12章 戦時中国の憲法制定史  中村元哉
はじめに
一 近現代中国憲政史の中の“戦時中国の憲法制定史”
二 国民参政会憲政期成会の憲法草案修正意見と自由・権利の保障
三 憲政実施協進会の憲法草案意見書と自由・権利の保障
おわりに

第13章 戦国策派と中国の民主主義  水羽信男
はじめに
一 戦国策派について
二 戦国策派の民主主義論の位相
   ――林同済・雷海宗の議論を中心として
三 戦国策派の個人主義の位相
   ――陳銓・沈従文の議論を中心として
おわりに

第14章 戦時国民党政権の辺疆開発政策  島田美和
はじめに
一 戦時辺疆政策の転換
二 戦時における辺疆工作人員
三 辺疆工作人員の応募者
四 辺疆工作人員の合格者
おわりに

第15章 日中戦争と華北の日本居留民  小林元裕
はじめに
一 日中戦争の勃発と北平の日本居留民
二 日中戦争の勃発と天津の日本居留民
三 日中戦争の全面化と天津での戦闘
四 日本居留民の「銃後」
おわりに

第3部 日中戦争史研究の新地平
第16章 抗日戦争の新たな歴史像の模索  Hans van de Ven(李仁哲訳)
はじめに――抗日戦争研究の課題
一 戦争勃発と近代戦の破綻
二 新たな戦法の模索
三 共産党の人民戦争論
四 日本軍の「一号作戦」
おわりに

第17章 日中戦争と興亜院の歴史的位置  加藤陽子
はじめに
一 日中戦争の性格
二 興亜院の性格
三 内閣による統制
おわりに

第18章 重慶爆撃死傷者数の調査と統計  潘洵(柳英武訳)
はじめに
一 戦時と戦後に行われた死傷者数の調査・統計
二 戦時期の文書史料に基づく爆撃死傷者数
三 死傷者数の調査・統計に影響を与える諸要因

あとがき  編者一同
日中関係改善のための提案  エズラ・F・ヴォーゲル
編者・執筆者紹介/訳者紹介

索引

                                      
日中戦争の国際共同研究1~4,請參閱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網頁。
                                      
本計畫將有數名成員參與第六次共同研究發表,待主辦單位公布後再轉貼相關訊息。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期刊論文:柳書琴,〈魔都尤物:上海新感覺派與殖民都市啟蒙敘事〉

柳書琴,〈魔都尤物:上海新感覺派與殖民都市啟蒙敘事〉,《山東社會科學》,222期(2014.02),頁38-48。

【關鍵詞】
上海新感覺派、殖民都市、哈爾濱、台北、劉吶鷗、穆時英、爵青、林越峰、徐瓊二

【摘要】
將上海新感覺派推向高峰的穆時英,受到台灣出身、取法日本的劉吶鷗顯著影響,此後上海新感覺流派不僅吸引台灣作家注意,更流向「滿洲國」,甚至回流日本,在中、日以及位處中國邊陲的半殖民地和類殖民地之都市書寫中,形成往覆性傳播和複雜的再生產。不同都市的歷史進程與社會特點,以及作家們相異的文藝理念和敘事習性,導致台灣和滿洲國作家在模仿、借鑒的過程中,也延續或批判了上海新感覺派作家的某些思維。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期刊論文:林志宏,〈帝國的探險--1933 年「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在熱河〉

林志宏,〈帝國的探險--1933 年「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在熱河〉,《暨南史學》,第17號(2014.07),頁11-41。

摘要:
1933年5月2日,日本組織一支前往熱河的「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展開約八十天的調查工作。後來調查團共出版了六冊報告書,還有隨行記者的報導文字,加上中、日兩國報刊評論。本文以這些史料為基礎,探討三項問題。
第一,熱河為什麼成為滿洲建國初期選擇的調查範圍,說明政治上呈現的意義。
第二,科學探險活動不僅聯繫帝國和知識之間,也宣揚了「殖民現代性」訊息。
第三,對「滿蒙」地理知識來說,科學探險也是中、日兩國「文化戰」裏一種權力的競逐。

關鍵詞:
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滿洲國、日本、熱河、殖民現代性

期刊論文:林志宏,〈兩個祖國的邊緣人:「遺華日僑」的戰爭、記憶與性別〉

林志宏,〈兩個祖國的邊緣人:「遺華日僑」的戰爭、記憶與性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4期(2014.12),頁1-45。

摘要:
所謂「遺華日僑」係指二次大戰後因各種因素被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僑民,其中又以留在東北地區者最多。在國共內戰時期,他們歷經了生死關頭,改變身分而成為中國人;直到1970年代日本與中共恢復外交之際,這群人才恢復身分返回日本,成為「兩個祖國」的邊緣人。本文從戰爭、記憶與性別等角度探索「遺華日僑」的身分認同。

在第一部分,筆者嘗試釐清戰爭記憶本身的意義。簡言之,「遺華日僑」不僅是冷戰時期兩國外交「戰爭」下的棋子,而且他們的「滿洲經驗」也變成追索戰爭責任的場域。第二部分是分析這些「記憶」的各種體驗,包括他們身為社會底層的無奈,還有戰爭結束之際生離死別的過程,乃至有關恐懼的「滿洲經驗」。最後,對於未來的選擇上,性別差異也是造成他們做出不同決定的重要因素。無論如何,身為邊緣人的「遺華日僑」,無疑是戰爭悲劇下特定時空的產物,具有複雜的身分認同。

關鍵詞:
「遺華日僑」、滿洲記憶、遣返、口述史、身分認同




專書:《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一輯、第二輯

孫江劉建輝主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一輯,北京:三聯書店,2013。

書名: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一輯
主編:孫江劉建輝
ISBN978-7-108-04411-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3-04-07
定價:¥49.00

內容簡介

「概念史」是指一種基於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含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淀於特定的詞語並被表徵出來後,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徵。

目錄
序:概念、概念史與中國語境/孫江 

翻譯概念 
晚清社會學的翻譯——以嚴復與章炳麟的譯作為例/黃克武 
 一、導論:社會理論與近代中國 
 二、「社會」進入中國 
 三、嚴復譯赫胥黎、斯賓塞之社會理念及其政治意涵 
 四、心理、歷史與革命:章太炎所譯介的社會學 
 五、清末社會理論的影響及其在民初之傳衍 
 六、結論 
一個哲學虛構概念的本土化——論康德「Things in Themselves」的中文譯法/顧有信(Joachim Kurtz) 
 一、引言 
 二、從柯尼斯堡到上海 
 三、從本土化到排斥 
 四、專業化和標准化 
 五、翻譯的中國化 
 六、終結可能嗎 
 七、並非結論 
「哲學」在近代中國——以蔡元培的「哲學」為中心/川尻文彥 
 一、康有為《日本書目志》里的「哲學」 
 二、蔡元培與「東學」 
 三、「哲學」熱的開始 
 四、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反響 
 五、蔡元培《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 
 六、小結 
翻譯宗教——1893年芝加哥萬國宗教大會/孫江 
 一、宗教盛宴 
 二、最初儒人海西經 
 三、李提摩太的翻譯 
 四、傳教士的中國宗教觀 
 五、來自日本的聲音 
 六、從religion到宗教 

歷史書寫 
在概念與隱喻之間——申采浩(1880—1936)的歷史世界/朴根甲 
 一、方法論小考 
 二、時間的反省 
 三、國粹主義話語 
「吾國無史」乎?——從支那史、東洋史到中國史/黃東蘭 
 一、時間的等級化——以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為中心 
 二、「科學的歷史」——從支那史到東洋史 
 三、空間的民族化——以桑原騭藏《中等東洋史》為中心 
 四、從東洋史到中國史——以陳慶年《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 
 五、結語 
時間等級與道德優勢——現代歷史觀念在20世紀中國/施耐德(Axel Schneider) 
 一、中國的史學傳統 
 二、西方的挑戰 
 三、質疑的聲音 
 四、結論 

知識考古 
中國地圖——羅明堅和利瑪竇/宋黎明 
 一、descrittione或descrizione的涵義 
 二、羅馬國家檔案館所藏羅明堅手稿 
 三、利瑪竇與中國地圖 
 四、羅馬耶穌會檔案館「利瑪竇中國地圖」 
 五、羅明堅與利瑪竇 
詞源(二則)/陳力衛 
 一、社會 
 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方法論的回轉 
何謂「國學」/王小林 
 一、「國學」概念的由來 
 二、近代中國的「國學」迷思 
 三、日本「國學」的形成背景 
 四、日本「國學」的基本思想 
 五、日本「國學」的神學特性 
 六、中國「國學」的問題與反思 
東亞近代概念編成史的意義與方法/鈴木貞美 
 一、概念研究 
 二、知識分科 
 三、「文學」/「人文學」
「概念史與東亞研究」圓桌會議紀要/王楠整理

                                      

孫江陳力衛主編,《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北京:三聯書店,2014。

書名:亞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輯
主編:孫江、陳力衛
ISBN978-7-108-05151-6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4-12-02
定價:¥52.00

導言
孫江和陳力衛編著的《亞洲概念史研究(第2輯)》是通向概念史研究的一條小徑,舉凡討論語言、翻譯、概念、文本、分科、制度以及現代性的論文及評論,皆在刊登之列。通過出版本刊,我們希望達到如下目標:首先梳理中國現代知識體系的生成與流變,繼而在東亞範圍內進行比較研究,最後在全球史(Global History)視野下,從中國和東亞的視角與歐美學界進行理論對話。

內容提要
「概念史」一語最早見諸黑格爾《歷史哲學》,是指一種基於普遍觀念來撰述歷史的方式。20世紀中葉以後,概念史逐漸發展為一門關涉語言、思想和歷史的新學問。從概念史的角度來看,概念由詞語表出,但比詞語含有更廣泛的意義;一定的社會、政治經驗和意義積澱於特定的詞語並被表徵出來後,該詞語便成為概念。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史上主導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徵。

目錄
代序:概念史與社會史 

類的概念 
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通考——兼釋「中國」與民族主義論爭 
 一、「民族」與nation考略 
 二、中國早期民族主義與相關核心概念 
 三、關於中國民族認同的論爭 
 四、綜論:nation是意識構造與「心靈」
布魯門巴哈在東亞:「人分五種說」在東亞的傳佈及文本之比較 
 一、引言 
 二、來華西人與「人分五種說」
 三、「人分五種說」在日本的傳佈 
 四、「人分五種說」在清末民初的傳佈 
 五、人種概念:一個比較群的世界 
中國「社會」:一個擾人概念的歷史 
 一、引言 
 二、舊秩序的瓦解 
 三、理想化的「社群」:群 
 四、脫節的「社會」:社會 
 五、結論 
「社會」概念翻譯始末——明治日本的社會概念與社會想像 
 一、「社會」概念 
 二、「社會」一詞出現前 
 三、「社會」一詞的生成——1875年,作為背景的公共領域 
 四、結語 
黑格爾哲學在清末中國 
 一、引言 
 二、黑格爾在晚清中國 
 三、日本管道 
 四、作為工具的黑格爾 
 五、章太炎與黑格爾 
 六、結語 

新名詞 
「文明」與「社會」奠定的歷史基調——略論晚清以降「新名詞」的浮現對「中國歷史」的重塑
 一、「新名詞」之「入史」:「文明」與「教化」的視野 
 二、以「社會」為核心的「新名詞」 
 三、圍繞「新名詞」的爭辯 
 四、餘論 
從「新名詞」到「關鍵字」:以「殖民地」為例 
 一、前言 
 二、「殖民」與「殖民地」的初期使用:「新名詞」的誕生 
 三、作為「規範詞彙」的「殖民」與「殖民地」 
 四、從「瓜分」到「殖民地」 
 五、「帝國主義」與國族危機的想像 
 六、結語 
數:帝國的算術和近代世界 
 一、數量化:19世紀後期中國的新的寫作方式 
 二、作為帝國算術的統計 
 三、誰的數 
 四、作為帝國知識的統計和近代世界 
近代各種「主義」的傳播與《清議報》 
 一、引子 
 二、「主義」在日本的對譯 
 三、《清議報》對「主義」的吸收(1898-1901年) 
 四、「帝國主義」的流行 
 五、「主義」的發展擴大 
 六、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