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 親日、抗日50年
作者:黃自進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510827129
規格:291頁
內容簡介:
中日一衣帶水,相似的政情國情、利益訴求,使得雙方的關系一直處於相攜與相抗的矛盾變化之中。本書聚焦於近代中日關系的阻力與助力,論述了中日之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日本當局、學者與軍方對華政策的演變,孫中山、蔣介石、犬養毅、吉野作造等人對近代中日關系的作用和影響。
作者力圖從正反不同視角,重新解讀中日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為近代中日關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反思角度。
作者簡介:
黃自進,1956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學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碩士、博士。曾任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訪問學者、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法學研究科特別研究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等。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書評:
韓戍,〈阻力與助力的糾纏〉《南方都市報》,2015年11月15日,第RB05版。
韓戍(學者,上海)
在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以及民族國家建構中,日本顯然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鄰國。從思想文化層面,晚清以降西學東漸,日本成為中國學習西方文化最切近的視窗,諸如「政治」、「經濟」、「法律」、「外交」、「哲學」等常用名詞,基本都是從日本引進,可謂形塑了我們今天語言的習慣用法。從軍事層面,日本發動的一系列侵華戰爭,激起中國人民的奮勇抵抗,可謂從根本上重塑了國人的民族國家意識。從政治層面,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黨建政,日本無不積極干預中國內政,甚至密謀煽動中國內亂,期待介入革命坐收漁人之利。以上種種,日本對近代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自進先生的新著《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以專題論文的形式,討論了日本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扮演的重要角色。顯然,如其書名所示,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作用存在著正反兩個方面。所謂阻力,當然不言自明。民國初年,日本趁火打劫,逼迫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國民黨北伐時期,日本又製造濟南慘案,庇護北洋軍閥。日本深入經營東北,最終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扶植傀儡成立了偽滿洲國。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八年抗戰完全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若說阻力,哪國能大過日本?
不過,日本對中國也有助力。孫中山從事革命時,曾持續接受日本的援助。近代日本軍事實力強大,中國先後派遣出三萬留學生到日本學習軍事,這些學生回國以後,幾乎構成了中國軍界的骨幹。日本人吉野造作在五四前後,以國際民主政治的信念,積極推動中日兩國友好關係,共謀兩國的民主化。更讓人感慨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政界曾有一股友好勢力希望謀求中日和平,以犬養毅為代表,通過秘使與中國溝通。不過,其事最終洩露,隨著犬養毅被日本軍方殺害,和平的希望就此告終……以往我們多關注阻力的一面,而助力的一面有所忽視。阻力與助力的糾纏,提醒我們避免將近代中日關係簡單化。
當然,本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一些歷史成說的再研究。比如,關於「不抵抗政策」的討論。隨著歷史學家的撥亂反正,學界已經充分認定,九一八事變後,「不抵抗政策」的命令出自張學良而非蔣介石。不過,撥亂反正的另一面,是在民間形成一種簡單的立場認知,簡單認為蔣介石無辜,張學良有過。黃自進通過對臺灣和日本方面的檔案梳理,認為「不抵抗政策」雖然並非出自蔣介石命令,卻也是當時國民政府處理東北中日糾紛的基本國策。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一直試圖對日友好,軍火大部分購自日本,便是希望與日本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削弱其對中國的覬覦之心。因此,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寄希望於國聯,誤判東北的形勢,也是因為心中有底,認為可以通過對日交涉,和平解決東北問題。黃自進在批評了張學良消極備戰,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同時,卻也認為蔣介石未盡到督促的責任,而且忙於發動內戰,未能集中精力用於對日交涉,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如,關於國民政府訴諸國聯的策略。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一般都認為這是不切實際之舉,甚至是國民黨懼怕日本的托詞。然而,黃自進以國聯議案等第一手材料為基礎,重現中國政府與國聯的艱難交涉,認為當局訴諸國聯,雖然沒有真正起到制裁日本的作用,但卻贏得了國際主流社會的同情,最終日本不得不退出國聯,遭到主流社會的唾棄,只能與德日等法西斯為伍,加速了其滅亡的進程。
黃自進研究中日關係,之所以能夠客觀全面,並打破前人舊說,實建立在佔有大量資料基礎之上。遍觀全書,資料的收集可謂全面,大陸臺灣和日本方面的相關資料,基本都搜羅殆盡。比較出彩的是,他利用蔣介石在日本學習陸軍的檔案,還原了蔣介石所學的課程、用過的教材,希望從中發現蔣介石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他利用日本內閣檔案,還原了日本的侵華政策如何一步一步出臺的,以及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展,日本內閣如何從冷靜處理到表示支援的過程,其細緻縝密、鞭辟入裡,令人讚嘆。他還利用日本方面的戰報,研究九一八之後中日在東北軍事作戰的詳情,分析中日兩軍的軍力部署、實力對比和優點缺點,客觀詳實。由此,為何歷次戰爭都是日方勝利,中國失敗,一目了然。其研究如此精彩,語言優勢可謂如虎添翼。黃自進先生留學日本多年,獲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博士學位,曾著有《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的縮影》,可謂名副其實的「日本通」。目前大陸老一輩研究近代史的學者多會涉及到日本問題,然而難以熟練運用日語,導致其研究受到限制。黃自進先生出生在臺灣,得以很早便留日學習,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當然,略有遺憾的是,本書是論文集形式,而非專門的研究論著。由於形式所限,各篇文章不免有交代背景重複之處。還有一個問題,閱畢未能尋到答案。清末時期,孫中山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多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因此,在學界或民間不無傳說,對孫中山借助日本力量時,是否可能涉及領土主權問題頗有爭議。本書雖然有專題論文講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與日本的關係,卻巧妙避開了這一問題,沒有看到相關解釋。不過,瑕不掩瑜,欲深入瞭解近代中日關係史,不可不讀黃自進其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